台灣鄉情 共 24個專題
臺北市公有南門市場,簡稱:南門市場,是一座位在臺北市的公有傳統市場。該市場現以販賣乾貨及熟食聞名。南門市場2019年10月7日起暫停營業,原址重建新南門大樓,原南門市場攤商10月17日集體移至位於杭州南路二段的南門中繼市場試營運。為了方便民眾前往消費,臺北市政府在過渡期間加派免費接駁車接送。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三節合一──「佛誕日、母親節、全球慈濟日」。慈濟自2007年開始,每年於全臺舉行萬人浴佛典禮,現已成為全球慈濟人與國際人士共同的期待。浴佛典禮不只是宗教活動,更是人文美善的展現,期待讓全球看到「臺灣以愛、以善為寶。」
新竹市政府為了要展現新竹市眷村的文化,於1997年全國文藝季舉辦「竹籬笆內的春天」活動中發想成立一座博物館來展示新竹市眷村的文化資產,之後由林政則市長團隊推動成立該博物館。2002年,眷村博物館於新竹市北區成立,為全臺灣第一間以眷村為主題的博物館
大埤鄉三結村打造約300坪稻草迷宮,共使用12公噸稻草,充分利用一般農民覺得無價值的稻草,是農博百大亮點之一,為保留完整風貌,村長與居民每年都要準備近6公噸稻草保養維護。
花蓮縣的太魯閣族原住民是從泰雅族的賽德克亞族分出來,賽德克亞族又分東賽德克與西賽德克,東賽德克亦有三支,分別為太魯閣、德奇塔雅、道澤。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會長黃長卿指出,花蓮縣境2萬多名太魯閣族人,從日據時代開始,就被併入泰雅族裡,這是錯誤的認定,族人根本不認同,因為太魯閣族與泰雅族在語言及文化習俗上有很大不同。他說,追溯歷史,荷蘭人進入台灣以前,族人就稱自己為Truku「太魯閣族」,太魯閣就是因族人居住在此而得名。
太魯閣國家公園裡有一群原住民,傳統節慶穿著織有菱形織紋的白色服飾,男生在額、頤畫上長條紋樣,示範射箭;女生則在兩頰畫上U字形紋樣,表演織布、舞蹈迎賓,明亮的眼眸閃耀光彩,爽朗的笑容洋溢在青山綠水間,他們很自傲地說「我是德魯固」。過去很多拜訪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遊客,常把這群住在太魯閣青山綠水間的原住民稱為「泰雅族」,但仔細一看,這裡的原住民服飾以白色系為主,與泰雅族的紅色系不同,語言也不太相同,連紋面阿嬤的紋樣也不太一樣。這群德魯固人分布範圍以花蓮縣秀林鄉為數最多,往南延伸到萬榮鄉、卓溪鄉都還有德魯固部落,他們的母語與泰雅族接近,但說法不太一樣。
一名德魯固族青年說,根據耆老口述歷史,「德魯固」指的是居住在群山間平緩坡地上的一群人,這群人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經常為了獵區、耕地與其他部落出草獵人頭,反目成仇,其中一批人越過奇萊山,進入立霧溪流域,以中央山脈以東獵區做為遷居地,並以地為名。
德魯固族世居山林,出現很多大自然互動的神話故事,圖騰上以黑、白相間的色澤紋路,象徵。
噶瑪蘭族復名從70年代開始推動,一直到91年時才得到政府承認,正式列為台灣原住民第11族。
200多年前日據時期的噶瑪蘭族,曾是蘭陽平原的主人,建立了36個聚落,噶瑪蘭族因遭漢人壓迫,部分族人逐漸往花蓮、台東遷移;歷史上對噶瑪蘭族人數均曾統計過,在荷蘭人占據時期有九千六百七十人,到了清朝剩下五千五百四十人,一八九六年統計時只剩四千人。而以內政部統計人口成長計算,從一九零五年至一九九五年九族人口約成長十倍,以此推估目前噶瑪蘭族人口至少應有四萬人,花蓮縣是全國噶瑪蘭族人數最多,語言、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區。
賽德克族人分布在花蓮縣、南投縣仁愛鄉等地,目前全台賽德克族約1萬5千人,2008年行政院會通過「賽德克族」正名案,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4族。
前南投縣仁愛鄉長沈明德說,賽德克族人主要居住在仁愛鄉,部分族人於300年前,翻山越嶺遷到花蓮縣,族人散居各地。
花蓮縣卓溪鄉崙山國小校長柯真光表示,賽德克族人在花蓮縣的分布,以卓溪鄉立山村山里、崙山兩個部落人數最多。柯真光說,賽德克族人與泰雅族人,無論傳統服飾、生活習慣幾乎無法明確分界,過去也都以苧麻做為傳統主要經濟活動,大致上成年婦人服飾以紅色系為主色,年輕族群以白色鑲花邊為主色。未來兩族區分後,在服飾式樣、色彩上會做修正,藉以有所區隔。
每年深秋時分,新竹縣新埔地區就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在東北季風「九降風」吹襲下,客家傳統古法的「曬柿餅」上場,靠著日曬、風乾,陽光下黃橙橙的曬柿餅成為一景,每年這個時節就吸引各地無數遊客、攝影愛好者前來,已成為客家傳統產業文化一環;在大環境不佳中,諸如「曬柿餅」這樣具特色的產業一樣吸引消費者,大家也樂得前去分享豐收。
早期農業社會,所需要的農作工具、鋤頭、菜刀、剪刀、釘耙、割刀、鐵工零件,都需由打鐵舖製作。在講究火候的打鐵行業中,煤炭、手搖式鼓風爐、大鐵槌、鐵夾和銼刀等,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打鐵必須靠著熟練的技巧與經驗,選材、燒鐵、鍛火、敲形,在高溫下手工打造出器具,只是隨著農機的普遍和手工用具被機械化生產取代,打鐵業已逐漸沒落。
手工麵線既香又Q,嚼勁十足。手工麵線產製過程中的揉麵、拉麵及曝曬,都要花體力及時間。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往往從黎明做到早上十時左右才能將拉長的麵線拿到戶外桿上子上曬乾,製作過程十分複雜和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