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47個專題

專題

果子狸

果子狸,俗稱白鼻心,屬夜行性的哺乳類動物,外型與貓相似但面部較為狹長,臉上的毛色從鼻頭至額頭呈現一條完整的白線,主要食物為植物,尤其喜歡水果,但也會吃鼠、蛇、鳥、昆蟲等動物,具有臭腺,受到驚嚇或威脅時會釋出臭味驅敵。
專題

環頸雉

環頸雉是台灣特有亞種稀有保育類動物,環頸雉又稱為台灣雉、啼雞、雉雞,早期有農民引進高麗種飼養,後來市場接受度不高而野放,因在野外雜交,造成台灣特有種環頸雉有消失之虞。因過去遭人類大量獵捕,已被農委會列入野生動物保育名錄中,進行保護。近年來保育工作有成,野外環頸雉數量已增多,目前部分山區已經常可見環頸雉的蹤跡。 環頸雉的特徵是頸部有白色頸圈,台灣特有種是在前頸部分,大約中斷三公分。雄鳥約長八十公分,臉呈紅色,頭頂藍綠色帶褐色,後頭有羽冠,頸環以下至背部、肩羽、胸、腹部為暗褐色,雜有黃褐色及黑色斑點,尾羽特長;雌鳥長約六十公分,全身為淡黃褐色。 環頸雉屬於草原雉,環頸雉很靈敏,遇人即迅速逃離,棲息於茅草原、甘蔗園或番薯園。雖因腳強健,善於奔走,飛行有力,振翼時「撲撲有聲」,但飛得不遠;在春天的繁殖期,雄雉天剛亮就「歌∼∼歌∼∼」鳴叫,十分清脆。
專題

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食肉目熊科熊屬亞洲黑熊,俗名:狗熊、月牙熊、白喉熊。台灣黑熊是台灣特有的原產熊類,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哺乳類動物。黑熊頭體長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公分、尾長六至十公分、肩高六十至七十公分,平均體重一百至一百八十公斤。約三至四歲性成熟、發情時持續一至二天,三至九月均有交配紀錄。為雜食性動物,平均壽命三十歲,黑熊的胸前可以看到一個白V字型特徵。 農委會表示,台灣黑熊多活躍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山區,活動範圍最廣達50平方公里。台灣黑熊除了哺育期間外,平時喜歡獨來獨往,不屬於群居型動物,也沒有冬眠的習慣。外形看似笨重的台灣黑熊,習慣於晨昏及夜間活動、嗅覺靈敏、善攀爬、善泳、聽覺格外敏銳,根據研究,台灣黑熊的聽覺範圍達32公里,可聽到80公尺以外的人談話聲及14公尺外相機快門,可測知數百公尺外小動物的活動。平時性情溫和,受威脅時變得非常兇惡危險,登山遊客如果看到黑熊,切莫驚慌,也不要靠近,以策安全。 台灣從北到南都有黑熊群族存在,但隨著環境的破壞,牠們的活動空間被、生育能力、食物來源都受到嚴重的威脅,台灣黑熊已逐漸消失蹤跡。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台灣黑熊繁殖行為,經過不斷克服各種困難後,2002年母熊「黑妞」終於順利產下一仔,成為國內學術單位首宗繁殖黑熊成功的例子,為瀕臨絕種的台灣黑熊奠立保育基礎。
專題

西伯利亞白鶴

西伯利亞白鶴是國際級保育類鳥,全球不到四千隻,原本應在大陸長江中下游過冬,卻意外與親鳥失散,去年十二月十三日在新北現蹤,是國內首次出現嚴重瀕臨絕種的白鶴類型。
專題

台灣藍鵲

台灣藍鵲俗名長尾山娘,全長約65公分,屬鴉科鳥類。台灣藍鵲有著碧藍色的身軀,紅色的嘴,以及末端白色的長尾巴,尾羽即佔全長的三分之二。台灣藍鵲為雜食性的鳥類,昆蟲、果實都是牠的食物,在台灣低海拔山區常可見到藍鵲結伴飛翔於樹林間。台灣藍鵲生性兇悍攻擊性強,對於接近的鳥類或人類常有攻擊性的行為出現,下次巧遇台灣藍鵲請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專題

河馬阿河

台中天馬生態園區所飼養的明星動物河馬「阿河」,十二月廿六日因運送過程中受到驚嚇跳車受傷,被安置到台中市后里區一處魚塭療傷,但吊運時又被重摔一次,廿九日清晨被飼養員戴文忠發現沉在水池中央動也不動,特約獸醫陳偉立確定阿河死亡,經台北市立動物園解剖,發現阿河的橫膈膜有長達四十公分撕裂傷,致使胸腔的肺臟移位掉至腹腔,死因是呼吸窘迫,窒息而死。此一事件引發網友紛紛抵制天馬生態園區活動,萬人響應。
專題

伯勞鳥

伯勞鳥常單獨在林緣、疏林、灌木林或有獨立枝之開闊草原、農地活動,或佇立在枝頭或電線上伺機捕食,領域性強,性情兇猛強悍。以昆蟲、兩棲類、蜥蜴、幼鼠或幼蛇等均為其食物,有將獵物插於竹枝或鐵絲上儲食習性。在台灣為普遍的過境鳥和冬候鳥,每年從九月至次年五月在台灣均可見其蹤,尤其是九月的南遷大量經過恆春半島。
專題

八色鳥

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八色鳥」,因羽毛繽紛,有八種顏色,被稱為「森林中的彩色精靈」。八色鳥在全球目前僅存一萬多隻,位處雲林斗六丘陵的湖山水庫,是八色鳥全台密度最高的棲地。湖山水庫興建過程中曾因生態保育界數度抗爭停工,直到水利署同意辦理生態復育才復工,水庫施工造成庫區的八色鳥監測急遽減少,復育棲地的效果雖然有限,卻是搶救生態損失逼不得已的手段。
專題

無尾熊

無尾熊又稱「樹袋熊」,是澳洲特有的袋類動物,台北市立動物園於1999年從澳洲黃金海岸庫倫賓保護區引進兩隻公無尾熊哈雷與派翠克,母無尾熊麗琪和夏娃則於2001年9月報到,2003年1月麗琪生了一隻命名為Q比的雄性無尾熊寶寶,動物園又於2004年引進珍珠和Matty,2011年4隻無尾熊Flynn(公), Empress, Tiwi與Coral來台,三隻母無尾熊陸續生下寶寶,Empress的寶寶取名Emily,Tiwi的叫Nicole, Coral的寶寶則取名爲咖啡派,2014年4月動物園公布無尾熊Emily、Nicole和Coral已陸續懷孕,要等100多天出袋才知道有沒有順利長大。
專題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被台灣漁民稱作「媽祖魚」的白海豚是海港漁民守護海洋生態的象徵,然而,近來白海豚遭受填海、水質汙染及人為濫捕等生存問題,白海豚數量已瀕「極度危險」的等級,僅次於「絕種」,2010年台灣的白海豚數量估計只剩不到一百隻,引發各界廣泛關切。2014年在地球日前夕(4月21日),台灣農委會核定「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規劃案,可望讓白海豚得以永續生存。
專題

大貓熊圓仔

大貓熊圓圓於2013年7月6日生下圓仔,圓仔出生後受到動物園的悉心照料,同時也隨著動物園釋出的照片成為全民偶像,全國人民透過照片一天天看著牠睜開眼睛、長出牙齒、學會走路,更讓大家期待能夠親眼見到圓仔的那一天,而就在2014年1月6日圓仔終於與民眾正式見面了!
專題

赤腹鷹

赤腹鷹為小型鷹類,嘴爪彎曲銳利,以小型動物為食,因其外型與鴿子相似,又名鴿子鷹。赤腹鷹頭上至背為藍灰色,胸及胸側呈現淡紅褐色,是具有多色彩的鳥類。 赤腹鷹為過境鳥,夏季時在中國東南部、台灣、韓國和西伯利亞地區繁殖,冬季遷徙到菲律賓和印尼。每年9月上中旬會大量過境墾丁,有時一天過境南飛近一萬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