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共 47個專題
烏龜為爬蟲類卵生雜食性動物,最大特色是身上揹著一個堅硬的龜殻。全世界的龜類約有三百種,烏龜一般生活在陸地、海洋或是淡水的湖、河裡。生活在海洋中的稱為海龜,生活在陸地的稱為陸龜。烏龜是溫帶至熱帶之生物,是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溫度的改變而昇降,牠不能生活在太冷的地方,所以在寒帶不常見到牠們的蹤跡。烏龜喜歡曬太陽藉著陽光調整自己的體溫,若體溫太高,就潛入水中,下回在公園散步時,別忘了看看池塘中曬著太陽的烏龜。
狗狗玩飛盤,就是比人玩飛盤來得逗趣又吸引人。
飛盤狗早在歐美、日韓流行多年,近年來台灣也逐漸風行,每逢周末假日,在台北市大佳河濱公園,固定有一群人與狗在風中起舞,不需要音樂,在飛盤一拋一接間,人狗共舞,換來一陣陣讚嘆的驚呼聲。
台灣玩家曾帶狗狗赴日出賽,還得了好幾面獎牌回來,如今台灣飛盤狗活動愈來愈蓬勃,練習飛盤的狗狗也愈來愈多,為台灣飛盤狗競賽奠下基礎。人與狗玩飛盤,靠的是默契、體力和擲接盤技巧。花式表演最吸引人,狗狗利用主人的背、腹及大腿當做「跳板」,當飼主拋出飛盤的剎那,狗狗騰空躍起,扭腰,一秒不差地將飛盤咬住,主人與狗狗精彩的表演,立刻引起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這也是狗主與狗狗賣力演出的動力來源。
飛盤「玩」得好,天分少不了。想在「擲遠賽」中奪魁,首先講究的是速度,唯有速度夠快,才能跑到最遠、擲遠賽的地方,趁飛盤還沒落地前接住它,目前國內最遠的紀錄是110公尺。此外還有「計時賽」與「花式」,這都需要不同的「天分」。
不過話說回來,與狗狗玩飛盤,也不一定要參加比賽,雖然沒人家的天分,但在拋與接之間,主人與愛犬仍然能獲得極大的樂趣,嘶咬、拉扯、追逐、翻滾,玩出一身汗,不但能增進「親子」間感情,回家幫自己和狗狗洗個痛快的澡,當晚必定又是一夜好眠。
迪士尼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將小丑魚炒得火紅。當珊瑚礁群、海葵間閃著螢光的群魚竄出,眼前只見炫彩餘光飛迅滑過,大人小孩都會不由自主發出:哇~~!!的讚賞。色彩絢麗的海葵隨水流飄動彷彿花瓣般的飄逸,但是海葵的每根觸手上都含毒刺細胞,若有誤闖的魚可真是誤入致命陷阱。小丑魚卻可以悠遊海葵中,那是因為小丑魚身上有一層保護膜,不會受到毒刺細胞的傷害。小丑魚可以幫忙清除海葵身上的寄居菌,牠們是一種共生的生存習性。小丑魚屬於雀鯛科中的海葵魚屬,全世界種類約有30種之多,通常體長不超過15公分,主要攝取浮游生物、小型甲殼類、藻類等食物。小丑魚的有多種顏色,最常見的是鮮橘色、金黃色和紅色。它色彩美麗性情溫和且容易飼養,養海水魚的喜好者是不會錯過這可愛的小精靈喔。
蜻蜓是一種很古老的昆蟲,大約在兩三億年前已有牠的蹤跡,不過那時候的蜻蜓很大,曾有化石發現八十五公分的「巨精蜓」,除了體積之外,古時的蜻蜓和現代我們常見的蜻蜓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蜻蜓最為人稱道之處,就是牠那無與倫比的飛行技能,據專家研究,蜻蜓可以直飛、橫飛、倒飛、垂直起落、原地旋轉、空中靜止,這種飛行的靈活性,世界上還沒有任何飛機可以比得上。
研究蜻蜓二十年的連日清說,蜻蜓這麼會飛,和牠以蚊蟲為食的天性很有關係,因為牠必須比其他的蚊蟲都飛得更快更好,才能迅速的捕捉到獵物。 一般人以為他看到的「蜻蜓」都叫蜻蜓,其實體積大、停下來時翅膀平張的才叫蜻蜓,而身體纖細、停時翅膀向後豎立的,則叫作「豆娘」,蜻蜓與豆娘是蜻蜓分類上的兩個亞目。
蜻蜓屬於肉食性昆蟲,牠的外型比豆娘大,腹部較扁平粗寬,辨識的最大特徵是蜻蜓停棲時兩對翅膀向身體兩側平展攤開,前後翅大小不同,身體明顯較粗壯。另外牠的複眼,往往兩眼緊靠或是稍微分開。還有羽化時的環境亦不相同,蜻蜓通常挑擇水域附近的樹枝或灌叢上進行羽化,豆娘的羽化則在溪畔的石塊或岩壁上進行。
蜻蜓每次產卵可達上千顆,絕多數產在水中。卵約14天可孵化成為稚蟲(蜻蜓沒有蛹的過程,為不完全變態,成蟲的前期不稱幼蟲,叫稚蟲),再快速成為稚蟲(就是水蠆)。稚蟲在40天至兩年內蛻皮八九次,可爬出水面,羽化變成蟲─蜻蜓。不管是稚蟲或蜻蜓的活動階段,牠們全是無肉不歡的純肉食族。稚蟲吃水中活的動物,如水蚤、蚊子幼蟲孑孓、蝌蚪、小魚或同類。由於牠們只存在無污染的溪水,所以也是環境的指標。 成蟲蜻蜓同樣靠超強的眼力捕食,牠吃所有飛的蟲子,包括蚊子、蒼蠅、農業害蟲浮塵子等,所以是為人除害的益蟲。
爬蟲類在兩億五千萬年以前,由兩棲類進化上陸,開展了生物陸棲的新紀元,古生物也從此脫離了大海的臍帶,進入陸上世界。爬蟲類曾在中生代橫行地球一億八千萬年之久,歷經三疊紀、侏儸紀和白堊紀,至今綿延不絕。而其中最舉足輕重的物種,當然就是族群數量最為龐大的蜥蜴類。
台灣蜥蜴種類約有30幾種,屬於爬蟲動物,牠有著長長的尾巴、圓滾滾的眼睛、全身滿佈鱗片、動作非常迅速。在台灣常見的有飛蜥科、守宮科、蜥蜴科、蛇蜥科、石龍子科,多數的蜥蜴有著保護色,所以不容易被發現。蜥蜴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若有其它個體入侵時,牠們會張大嘴巴來恐嚇對方,甚至扭打直到對方離開牠的領域範圍。蜥蜴因生性害羞且移動快速通常不易發現,牠通常生活在草叢、樹蔭中,找個好天氣到戶外走走,放慢腳歩或許牠就在您左右喔。
每當我們走在林蔭大道或是綠意盎然的公園時,突然有個小小身影快速的移動在樹木枝幹間,在還來不及仔細看牠時已一溜煙跑了,別懷疑那一定是松鼠。牠們有著水汪汪的大眼睛及長長尾巴,活動於白天的動物,牠們常跳躍奔跑於樹幹間來回嬉戲,動作敏捷行動迅速。台灣常見的松鼠有赤腹松鼠、帶紋松鼠和荷氏松鼠,其中以赤腹松鼠最常見,從平地到高山都可發現牠們的蹤跡。松鼠通常以植物的果實、花、葉,偶而也食用昆蟲,堅果類的核桃、栗子則是松鼠的最愛。下回沈浸於大自然中,別忘了仔細看看晃動中的樹梢,看見調皮可愛的松鼠是很容易的喔。
經常駐足在水邊或溪流附近的人,一定常看到有一種昆蟲,外型酷似蜻蜓,但軀體卻遠比蜻蜓為小,飛行能力也較差,這種昆蟲,就是豆娘。豆娘一如其名,長得柔弱纖細,一付弱不禁風的樣子。牠們模樣像蜻蜒,是不是和蜻蜒有那麼淵源呢?不錯!這兩者由於具有許多共同點,所以在分類上是屬於同一目──蜻蛉目。然而這兩類昆蟲,究竟又有什麼區別呢?一般說來,如就體型而言,蜻蜓要比豆娘為大、為壯,但體型究竟不是分類學上最主要的特徵;豆娘和蜻蜒間最大的差別是在翅;前者前後翅的形狀、大小及脈相,均頗相似;而後者前後翅的形狀大小及脈相,則不太一樣。同時,在休息的時候,蜻蜒大多將翅平展於身體的兩側,而豆娘則將翅豎立於體背,和身體成一角度。至於豆娘的稚蟲,是不是也和蜻蜓一樣,生活在水中?是的!牠們和蜻蜒的稚蟲一樣,都是生活在水中,並以水中的小型動物為食;不過二者的外型,悉不一樣;蜻蜒的稚蟲體型粗壯,腹末不具尾鰓,而以直腸鰓呼吸;而豆娘的稚蟲體型則較纖細,腹末具有尾鰓。 豆娘的稚蟲和蜻蜓一樣,均在普通的溪流或溝渠中找到,所以下一次您如到內雙溪、外雙溪或烏來遊玩時,不妨翻動一下水中的石塊,觀察一下;不過這類昆蟲也是益蟲,所以當您觀察了之後,最好再將其放入水中;牠們的成蟲,也以空中的小型動物為生。
日本寵物當家主持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