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 共 35個專題
擎天崗位於台灣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為大屯火山群中的竹篙山熔岩向北噴溢所形成的熔岩階地。
基隆嶼,又稱基隆島,是位於台灣東北方的東海海域之島嶼,古稱雞籠嶼、雞籠杙,與和平島直線距離約3.3公里、基隆港口距離約4公里。其為無人島,行政區屬基隆市中正區。由於孤懸海上,故成為基隆與北海岸地區明顯的自然地標,現亦開放登島觀光。
高美濕地(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為台灣珍貴的溼地生態區域,位於清水大甲溪出海口南側,面積廣達1,500公頃,因其地形多變,生物種類相當豐富多元,主要種類為鳥類、魚類、蟹類及其他無脊椎類等,更擁有目前台灣最大族群雲林莞草區。每年秋冬之際,也會有大批的候鳥前往作客,是許多賞鳥人士和攝影家的朝聖之地。
1986年11月28日成立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東臨清水斷崖海岸線,西到合歡西峰,北抵南潮北山,南以太魯閣大山為界,地跨花蓮、南投、台中三縣面積約九萬二千公頃,區內以中部橫貫公路為景觀主軸,尤其以中橫東段太魯閣至天祥間,由立霧溪切割而成的大理石峽谷景觀最負盛名。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名山,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區:南湖群山、奇萊山區、合歡群峰,各山群各具特色。
園內山區也是立霧溪、大甲溪及濁水溪的發源地,豐沛的河水不斷切割這塊台灣最古老的大理岩層,並帶走風化及侵蝕作用所堆積的砂石。這個劇烈的切割作用就像一把利刃,雕刻出一道道鬼斧神工的景致,著名景點有:長春祠、優美的燕子口、令人讚嘆的九曲洞、一線天、秀麗的白楊瀑布及險峻的清水斷崖。
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致,進入春天色彩格外鮮明,5 月下旬報春的玉山櫻草,破不及竄出山谷,點出春天的腳蹤,6 月高山野花季將揭開序幕,7 月花種將進入最盛期,拜訪高山春天,處處驚艷。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總機:(03)862-1100~6
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富世291號 傳真:(03)862-1189
網址:http://www.taroko.gov.tw/
清境農場座落於南投縣仁愛鄉,海拔約1750公尺,與武陵農場、梨山福壽山農場併稱為台灣三大高山農場。農場內設有國民賓館、青青草原、畜牧中心、旅遊服務中心、遊客休閒中心、壽山園生態區、小瑞士花園等區,散佈在青青草原的綿羊為遊客爭相攝影的焦點,高山與草原交織出濃厚的歐洲風情,是台灣熱門的觀光景點之一。
位於台北市區中心的大安森林公園,早在日治時期便已規劃設置公園,於1992年4月1日動工興建公園,1994年3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佔地25.894公頃,是一座草木濃密的生態公園,公園內具備行人座椅、涼亭、音樂舞台、慢跑道、兒童遊戲區等各種休憩設施,是台北市民最喜愛休閒場所之一,更被譽為台北市最大綠肺。
虎頭埤是於1846年(清道光26年)由大目降街(今新化)農民歐陽安所闢建,用以蓄水灌溉農田。1863年(同治2年)台灣府知府周懋奇撥款擴建,始稍具規模。是故亦有臺灣第一座水庫之稱。
日治時期,日本人曾經整修堤防、設立閘門,並美化湖畔。其時埤周圍已擴展至約7公里,水域面積約27公頃,埤畔草木扶疏,埤水清澈鑑人,兩岸小徑交錯,埤中小島處處,又有虎月亭、吊橋點綴其間,景色清幽,已成為台灣知名風景區。1927年8月,獲台灣日日新報讀者票選為「台灣八景十二勝」當中的第九勝。1928年該地建新化社,主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天照大神,1938年升格新化神社,今仍有新化社石碑及神社台階及平台遺跡。
金瓜石是位於台灣東北角的一座小山城,因為早年產金聞名,而成為一座著名的小金城,它不僅是台灣的產金地,更是東亞的第一金都,從它的崛起、歷經繁華盛世,到金盡人散,沒落蕭條,前後只不過約一百年時間,仿若是一部劇情迷離的鮮活影片,留給後人無限的思念。
金瓜石不僅是以它的黃金歲月,所遺留下來的採金遺蹟,供後人懷念、遊人憑弔,金瓜石本身所具有的秀麗天然景觀,也是它處所少見,這兩者都是金瓜石觀光最主要的資源。昔日懷舊電影「多桑」中的煉金廠和採金礦坑遺跡仍歷歷在目,而目前新開的咖啡店、民宿匯集,已形成一個新興的度假村。另太子賓館、茶壺山、黃金神社、英軍戰俘紀念碑、十三層遺址等,都是來到金瓜石不可錯過的重要景觀。
史料記載,日人據台時因見碧潭的峭岩巨石而流連忘返,於是將碧潭列入台灣八景之一。碧潭雖美,早期卻是新店市街與郊區的天然分野,當時,安康、頂城一帶民眾要進入新店市街得倚靠擺渡,如遇大風雨,交通就有中斷之虞。日據時期,昔日文山郡新店庄助役賴雲在民國20年發起建橋工作,由台北州技手江石定設計,民國25年6月開工,次年8月完工。
民國43年,就在碧潭吊橋下方的新店溪,政府新設鋼筋混凝土的碧潭大橋,改變公路體系,吊橋至此禁止車輛進出,僅供自行車與行人通行。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來襲,吊橋受損,不得不做二次整修,橋面縮為3.2公尺,採兩路單行通道,中留1.2公尺間隔,成為大部分人記憶中的橋。
原始設計使用年限僅25年的吊橋,在民國74、79年,分別進行兩次安全檢測及小幅維修補強,到了民國83年,5次颱風過境造成吊橋鋼索斷裂,次年開始,碧潭吊橋兩側橋頭豎了「限制上橋人數不得超過20人」的告示牌,而關於吊橋該拆或保留的爭議隨即四起。
民國87年台北縣長蘇貞昌走馬上任,考量吊橋對碧潭當地居民的情感,及碧潭風景區的觀光功能,決定採取原貌整修方式,讓吊橋重現往日風華,留住有情人共同的愛戀歲月。
一潭水色共長天,僂指前遊五十年,風景蒼茫人老大,慰情舉目卻依然。」這段刻印在碧潭吊橋頭西岸岩上的詩句,是清朝板橋釣客林爾嘉在中秋節前10日借景抒懷之作。隨著碧潭風景區由盛而衰,走過63個冬夏的碧潭吊橋重新修竣完工,一抹長虹懸於碧水之上,碧潭再現往日風華。如今,岩石上的詩句或已斑駁難辨,但詩句中描寫的閒適靜謐躍然眼前。
經過近8個月的整修工程,走過一甲子風雨的碧潭吊橋拆除重建,所有材料都經過拉力、載重度及現代科技防腐處理,除了兩頭橋塔與錨座被完整保留下來之外,整座吊橋從零開始。
全長200公尺、寬3.5公尺的新吊橋,將在2000年7月22日舉行完工啟用典禮。與其說是「新」橋,更精確地看,其實是完整再現民國26年初落成時的舊風貌。
花東縱谷北起花道平原,南止於台東平原,花東縱谷的形成是源於七千萬年前,中央山脈在澳亞板塊撞擊的造山運動中,以及四百萬年以來,菲律賓板塊的擠壓突起出海岸山脈而交互影響所致,地形屬於斷層地形,且多地震。在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以及十多條坡度陡降的溪流,挾帶了大量泥沙石礫,在竄出山口附近堆積,形成許多沖積扇,因此,乃造成了如今花蓮、台東縱谷一帶多樣的地貌現象。花東縱谷,四季盎然,田野風光是以稻禾、油菜花、茶園、金針花、牧草為主。這些未經文明汙染的純樸自然景觀,以及廣擴無垠的田園,是令久居城市的人們放開胸懷、陶然忘我的好地方。
漁人碼頭位於淡水河出海口的右岸,東有綿延的大屯山脈,西邊則隔著淡水河與觀音山相望,由淡水鎮第二漁港闢建而來,在相關單位的規劃,把淡水的漁人碼頭設計的美崙美奐,延伸入淡水河出海口的木製棧道,遊人行走其上,迎著海風、可以直接瞭望大屯山及海景。自漁人碼頭乘遊艇出海,往返約40至50分鐘,回港可在港區魚市品嘗海鮮,或在堤岸咖啡吃西餐,黃昏後兩岸景觀最美,這時情人橋已點亮,可通往300餘公尺觀海木棧道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