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 35個專題

專題

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是大台北地區熱門的健行路線,也是迄今保存良好的清朝古道之一,坡度和緩,四季風情不同。炎炎夏日綠蔭蔽天,古道沿蜿蜒小溪攀山越嶺,加上新闢的遠望坑親水公園,非常適合全家親子遊。 草嶺古道屬於淡蘭古道中的一段,是199年前先民開闢淡水廳到噶瑪蘭廳(宜蘭)的道路。這條古道位於台北縣貢寮鄉遠望坑至宜蘭縣大里天公廟之間,全長8.5公里,健行時間約三小時,經過台北縣及宜蘭縣兩縣分界山的「草嶺」,所以稱之為「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貢寮端入口,新闢遠望坑親水公園,有一片濱著小溪的草原、沿溪步道和涼亭,梯田錯落溪邊,刻意不插秧專養田螺,水田映天光,寧靜優美,可以在此午餐、戲水,養足精神再登山健行。進入古道,第一個地名是跌死馬橋,以前應該是地形險峻之處,現在則寬廣好走,沿途都是常綠闊葉樹林,包括高大的筆筒樹,還有多處不同樹種的「勒纏」景觀。 古道有一、兩段陡坡,爬上陡坡抵達「雄鎮蠻煙」碑表示登高240公尺,碑文是1867年清朝台灣總兵官劉明燈所題,字體雄渾有力,相傳有鎮壓山魔、保護行人的力量,現在則是健行者的中途休息站,巨石前方岩石形狀的鳥禽,被小朋友戲稱為鴨子。 過了雄鎮蠻煙碑離草嶺啞口就不遠了,之間有一處打掃乾淨的公廁和涼亭,周遭青山蔥蔥,景觀雅致。接近古道最高點啞口時,步道夾在兩山之中,兩旁全是芒草,一個轉彎一個風景,草嶺之名就是從這片芒草而來。 「虎字碑」豎立在芒草之中,海拔約330公尺。據說當年開闢古道時劉明燈路經此,遭遇風暴,為了祈求好天氣,取「雲從龍、風從虎」之義草書寫了「虎」字。登上啞口海風撲面而來,龜山島在夕陽薄暮中猶如一隻在海面浮沈的大海龜,遠眺大里海岸線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走之字形小徑下山,會經過一間古代客棧遺址,目前遺有石板路和部分房間地基,這是給錯過時間的旅客投宿的小客棧,還有一所造形古樸的林務局管理養護所,行抵天公廟就是古道盡頭。
專題

伯朗大道

台東縣池上鄉錦新三號道路,是台東縣池上鄉萬安村通往台九線的田間小路,全程筆直,且由於周遭未設置電線桿,沒有電線的阻礙,視野一望無際,又被稱為翠綠的天堂路,因拍攝伯朗咖啡的廣告而廣受歡迎,改名為伯朗大道,金城武為航空公司拍的廣告,也到伯朗大道取景拍攝,讓伯朗大道再度爆紅。
專題

福壽山農場

全台海拔最高的福壽山農場,堪稱是台灣的波斯菊農場,成片的波斯菊花海搶盡遊人目光,也為秋日的高山農場帶來繽紛花景。秋天的福壽山,不僅波斯菊展露誘人花顏,農場的招牌蘋果王也已結出累累果實,吸引秋遊客賞花兼觀果。 地處台中縣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山區的福壽山農場,為退輔會三大高山農場之一,也是台灣最有歐洲味道的農場。9月底、10月初正是農場波斯菊盛開季節,為營造農場波斯菊花海美景,農場特意在場區內栽種了三大片的波斯菊花田,讓遊客走進花海感受台灣高日秋日美景。 節氣過了白露,福壽山區的冬茶已開始採收,蘋果也進入產期,園區內的蘋果樹已開始結出果實,與波斯菊紅白花海、圓葉海棠構成秋日最教人心動的秋日豐收美景,加上進入末期的貓耳菊,使得秋天的農場格外繽紛。進入11月冬季還可賞楓紅,秋冬的福壽山農場,洋溢著花香與果香,應景的水梨現正引客品賞。
專題

猴硐

猴硐為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的聚落名,範圍以柴寮路為主,是以猴硐車站為主的聚落,位於台鐵平溪線上,是臺灣東北角一饒富人文氣息、景致優美的小山城,最出名的除了礦區,「貓村」是另一特色,但野貓健康狀況不佳,當地野貓實際上僅不缺糧食、但缺乏照顧,飲水和正確的醫療,且其猴硐是清代以來著名的礦業發展地區,自有其濃厚的歷史,「貓村」並非其自豪的特色,無心插柳竟成為觀光賣點。
專題

菊島風情--澎湖

澎湖縣開發歷史久遠,從西元一二八一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起便收納為中國版圖,直到十六世紀明代中期內憂外患,除海盜流竄外,先後有西班牙、葡萄牙到過澎湖,後經荷蘭佔領澎湖構築紅毛城、明鄭退守台灣石的激戰、清廷時期的中法戰爭,乃至光緒二十一年終日中午戰爭與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等大小戰役,澎湖群島無不倖免。澎湖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在近十年來躍居國內旅遊最熱門的休閒與去處,也由於地理環境、氣候、人文資產和自然生態等特殊因素,讓猶如珍珠般散佈於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在一年四季中呈現不同的景觀和風情。澎湖各地鬼斧神工的玄武岩奇景值得細細觀賞,不管是內海的桶盤虎井兩島玄武岩高聳參天石柱群奇景、西嶼鄉大果葉海崖的規則板壯裂理,還是小池角猶如長髮流瀉的玄武岩景觀,都可以讓您流連忘返、讚嘆造物者的神奇;而馬公風櫃洞和小門鯨魚洞翻起的千層堆雪、滿天雨花,不遜錢塘觀潮。
專題

阿里山風景區

阿里山是玉山山脈的分支,海拔約2700公尺,涵蓋高山植群帶、高山草原區、針葉林帶、針闊葉混合林帶。 阿里山一直以鐵道、日出、雲海、神木及櫻花聞名, 阿里山神木是紅檜樹種,耐腐耐蟻,樹齡約有三千年。民國廿五年日本專家測量時,樹高五十二點七公尺,目高周圍長十九點卅九公尺,民國四十五年因雷殛而亡,殘留樹幹高卅五公尺,須十七人才能環抱。 阿里山森林小火車,聞名世界,是全球三大登山鐵路之一,民國元年通車,從嘉義到阿里山沼平站,全長72•7公里,需要乘車3小時25分,由海拔卅公尺的嘉義市一直攀升到兩千兩百一十六公尺高的阿里山,途經五十個隧道、七十七座橋樑。阿里山小火車在民國五十一年由燃煤的蒸汽動力機改為柴油車,營運目標由運材轉為載客,最大特色是在獨立山段以螺旋形盤旋三圈到山頂,以及在第一分道後成「Z」字形前進。阿里山火車的最大中途站是舊名為「畚箕湖」的奮起湖。 阿里山的花季從3月15日至4月15日,是台灣賞櫻特區,以白色吉野櫻著稱。阿里山高海拔區域,高山清冷,雪白的吉野櫻似雪飄飛,營造一種北國風情,是台灣賞櫻一級特區。
專題

過年旅遊專題

專題

蘭嶼

蘭嶼位於台灣島與呂宋島間,是由火山熔岩噴發形成的火燒島,島上四周被隆起的珊瑚礁圍繞。 地理位置在台灣東南方的太平洋海面上,也就是台東縣東南方海域上,面積四十五平方公里,是次於澎湖的第二大離島,北距綠島四十海浬、西北距台東四十九浬、西距鵝鑾鼻四十一浬。環島公路長三十八點四五公里。 因為島上有一座酷似人頭的紅頭岩,舊名紅頭嶼,又因為島上盛產蘭花,而更名為蘭嶼。島上有三千名達悟族人,也就是以前所稱的雅美族人,是台灣最少的族群。達悟(TAO)意思是指「人」:達悟人稱蘭嶼為人之島。 蘭嶼氣候屬於海島熱帶性氣候,平均溫度在攝氏二十八度至三十度之間,生態資源豐富,有十五種爬蟲類、一百種鳥類、三百四十種蟲類,有椰子蟹及綠蠵龜。當地主食是地瓜、芋頭、飛魚,還有各式魚貝。傳統房屋是深入於地一至二公尺的地下屋。
專題

馬祖列島

馬祖列島為我國最北的島群,列島又以東引島位置最北,並以壯麗地景、豐富漁場著稱,也是遊客和馬祖人眼中最美的島嶼,建於清光緒五年(西元1904年)的東湧燈塔,為離台最遠的燈塔。馬祖列島各擁風情,閩東石厝聚落尤具特色。 由19座大小島嶼組成的馬祖列島,行政區為福建省連江縣,島嶼星羅棋布有如閩江口外的一串珍珠,與金門同屬戰地觀光島嶼,島上到處可見地下坑道、碉堡、戰車和精神標語等軍事設施。 馬祖曾是海盜倭寇出沒據點,開拓史可追溯自明永樂年間,鄭和船隊歸航,部分船員選擇在馬祖定居。到民國初年,天災人禍迫使福建沿海居民到馬祖建立家園。隨著金馬解除戰地政務,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馬祖也退去神秘面紗發展觀光。 位居最北的東引島,與西引島間以中柱堤相連,堤上建有公路往來。馬祖四鄉五島中,面積4.71平方公里的東引以地景壯奇著稱,乘船海上遊最能領略地景之美,已有百年歷史的東湧燈塔,為英國工程師設計建造,享有「東引別墅」美譽。 馬祖的地景、生態、人文、建築和語言,均不同於台灣的閩南風味,充滿了異國印象。連江縣政府以芹壁的「地中海」風情、燈塔、古厝和地景,吸引遊客到馬祖旅遊。 由19座大小島礁組成的馬祖列島,位大陸閩江口外,建築洋溢閩東風,島嶼少見平地,灣澳岬角特多,花崗岩地景壯麗奇特,加上錯置其間的古厝、燈塔和戰地設施,拍出的照片充滿懷古味道。
專題

綠島

綠島距離台東約33公里,是太平洋上的一座幽謐島嶼,與蘭嶼同為台東縣的離島鄉。綠島由海底火山噴發所形成,島呈矩形,長、寬都大約五公里,全島丘陵縱橫,最高點火燒山,海拔281公尺;島的四周海岸並有隆起的珊瑚礁和海岸堆積層分佈,這些地形因為長年受風化及海潮兩種力量的侵蝕,而呈現幻化多變的海岸景觀。 綠島由於海水潔淨、陽光充足,所以海底孕育出炫爛的珊瑚礁世界,其中最負盛名的,當然是有千年歷史的「香菇頭」,還有在珊瑚礁群討生活的各種魚類,形成生氣勃勃的海底世界,有如一座天然的海洋花園。其中大白沙、石朗和柴口為綠島最著名的潛水地點。
專題

三仙台

三仙台位於台東縣成功鎮,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的海岸特殊景觀,島上有三塊巨石傳說是八仙中的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時所留下的足印,因而命名為三仙台。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潮退時涉水而過前往三仙台。民國76年,完成了一座造型獨特的八拱紅色跨海步橋,銜接三仙台和本島,橋形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非常顯目,此橋方便遊客上島遊覽,且已成為東部海岸的著名地標。
專題

龜山島

龜山島是台灣目前唯一露出海面的活火山島嶼,主要由兩座火山噴發形成,結構可分為龜首、龜甲和龜尾三大部份。在1977年之前,龜山島上最多曾有多達700人居住,後來因為生活條件越來越艱困,所有居民撤到台灣之後,龜山島便進入長達23年受軍事管制的絕世狀態。直到2000年正式對外開放前,龜山島對台灣人而言,都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如今,龜山島是台灣少數強調生態主題的旅遊景點,島上的自然環境因極少受到人為破壞,甚至是軍方刻意的保護,而維持她特殊、豐富而原始的生態景觀,深深吸引所有來訪的遊客們。 從宜蘭頭城的烏石港搭乘遊艇出海,約莫半小時的航程抵龜山島。遊船可在外海環島一周,從各個角度欣賞由安山岩組成的龜山島樣貌。在龜山島海底深處,溫度極高、充滿硫磺酸海域裡,可是居住了世界難得一見的螃蟹特有種「怪方蟹」,這種海蟹的蟹殼極為堅硬,為的就是抵擋高於常溫的海底湧泉。 還沒登上碼頭,可先看到一長串礫石灘構成的龜尾巴,這看似人工礫石的長堤,可是隨著季節潮水自然堆積出的海堤,夏天龜尾朝北、冬季朝南,隨著洋流而改變堆積方向的龜尾,就是「靈龜擺尾」的由來。 通常遊客參觀重點會繞著龜尾湖而行,這波光粼粼的湖面,是全島最教人留連的美景,大片的湖光山色,水鴨靜靜划過,真的讓人難以想像,這裡過去曾經是個熱鬧的漁港。 賞完龜山島的水景,當然也不能忘了遊山,島上有整片的原始林,攀爬1706個台階、標高401公尺的401高地,到達龜甲的頂端,可俯瞰360度清楚無遮蔽的龜山美景,不過基於生態保護考量,要登401高地和北岸步道保護區,都要事先書面申請,而且一天限量40人,只是,來龜山島卻不登高地,可算是白來一趟,有心的朋友,請提前準備,一次完整看遍龜山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