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古蹟 39個專題

專題

紅毛城

始建於17世紀的淡水紅毛城,具有三百七十四年歷史的一級古蹟,前身是西班牙人於1629年建造的聖多明哥城,作為在台殖民、傳教和赴中國及日本貿易的基地,1644年再由當時被稱為「紅毛」的荷蘭人重建,所以得名;1661年因鄭成功收復台灣歸屬明鄭,清朝再重修、駐軍,到了1860年隨淡水開港通商,才租給英國設置領事館,並在1891年興建官邸。 後來,英國雖撤館卻不肯歸還紅毛城,反而先後委託澳洲、美國代管,直到69年才正式歸中華民國所有,並交由內政部管轄。民國七十二年,內政部將之定為一級古蹟,乃成為古蹟型博物館。
專題

赤崁樓

台南市赤崁樓是國家一級古蹟,也是府城的城市象徵。 赤崁樓位於臺南市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從荷蘭人據台時期便是行政中心,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治。赤崁樓園區綠草如茵,搭配閩南式紅磚閣樓,景色優美。
專題

西門紅樓

位在西門町的西門紅樓,從1908年興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原本是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三級古蹟市場建築物。百年來歷經了公營市場、劇場、戲院到今天的西區文化創意發展重地。
專題

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有著近百年歷史,日治時期,佛教曹洞宗台北別院於1910年在此落成,1993年拆除改建青少年育樂中心,鐘樓被保存下來。步行穿越鐘樓後,別有洞天,順著指標走過石頭小徑,可抵達於1917年完工、專供台籍人士禮佛的觀音禪堂,也就是東和禪寺。 東和禪寺至今仍保存日式風味,與香火鼎盛的廟宇截然不同,和一旁的高聳建築對比之下,顯得靜謐而優雅,石頭砌成的佛像靜靜地望著塵囂,池塘細水逕自流淌,僧侶穿梭其中,自成世界。
專題

板橋林家花園

林本源園邸又稱林家花園,從九十年八月重新開園後,已成為遊訪板橋必到的景點。不論是以尋訪古蹟的心情,或者享受園內庭台樓閣、小橋流水的意境,都是放鬆自己的好去處。 林家花園在清咸豐元年(西元一八五一年)開始興建,陸續營建園林,在光緒年間完成。 林家花園由汲古書屋、方鑑齋、來青閣、香玉簃、月波水榭、定靜堂、觀稼樓到榕蔭大池,各有不同的功能,透過古樓對照著園內自然的景緻,走在樓閣間,彷彿會有古人出來打招呼。方鑑齋指的是方形的水池,池中有個戲亭,是昔時演戲的戲台。 來青閣是花園內最高的建築物,閣前也有戲亭,同樣可以做為觀賞表演的舞台。特別的是來青閣可是以前做為貴賓下榻的地方,結構、造型更為講究,視野更佳。香玉簃是觀賞陸橋與定靜堂百花的地方,榕蔭大池四週有小橋、假山,還有綠頭鴨悠游,十分愜意。玩累了,可以在定靜堂前的咖啡休憩區小歇。 ●交通資訊:公車310、307、三重客運九路在北門街站下車。公車綠十、701、702、264在林家花園站下車。林本源園邸電話2965-3061、網址www.cabtc.gov.tw。
專題

打狗英國領事館

坐落西子灣的二級古蹟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建於西元1865年,已有140年歷史,已列入全國二級古蹟。地理位置特殊,坐靠打鼓山、前扼高雄港,右看西子灣日落、左抱高雄市港全景。建築主體採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花欄石雕、圓拱設計,極盡繁華氣勢,館內亦蘊藏豐富的藝術品。呈現古典而浪漫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的高雄打狗英國領事館,是南台灣最受歡迎的婚紗拍攝去處,全年到頭都不難發現一對對新人在攝影師指導下,留下甜蜜倩影。 這座建物原設計者為英國人,使用尺寸皆為英碼及英呎。四周外牆有連續的半圓拱,建築物內設壁爐、壁爐,並有地下室。該領事館的紅磚從廈門運來,工匠來自大陸,迴廊的圓拱在夕陽下被映照得更顯古意盎然。竹節狀的落水管是清末洋樓的特色,轉角的磚柱為雙柱並立,構造更為穩固。
專題

台北故事館

佇立在基隆河畔的台北故事館歷史悠久,建於一九一四年原名「圓山別莊」,一樓以紅磚造牆,二樓為木造結構,以英國都鐸式的建築風格吸引遊客目光。它原本是大稻埕茶商陳朝駿的私人別墅。陳朝駿廿七歲事業達到顛峰時造屋以招待外商,開闊的庭園臨著基隆河岸,旁邊種著可以製花茶的茉莉,但只住了十年就過世,後來房子幾度易手。曾被日本憲兵隊使用過、又曾充當前立法院長黃國書官邸及美術家聯誼社。民國六十八年市政府徵購,指定為三級古績。民國七十六年交由市立美術館管理,化身為台北故事館提供展覽、表演、講座、簡餐、飲茶等活動。 有著童話王國般夢幻造型的台北故事館,呈現獨特的風格,是頗具特色的建築物,因此常吸引婚紗業者作為攝影拍照取才的背景,充滿了浪漫與幸福的氣氛。
專題

士林官邸

曲池拱橋、斑斕花壇、清風椰徑、冠蔭老樹,還有一幢幢老建築多彩多姿,豐富的攝影元素,加上光影構圖,造就士林官邸為攝影創作花園。 日據時代,士林官邸是總督園藝所,光復後成為蔣公與夫人的行館,這個御花園經北市園藝所巧手雕塑,四時花開不絕,有如花海天堂。 歲末時節正值台北花季,雪梅爛漫飛綻,紫色繡球花、彩色海芋、彩色耶誕紅簇擁出繽紛花徑,蔣夫人最愛的玫瑰花園也恣意吐蕊,盛花期為3到5月,緊鄰的西式庭園花團錦簇,西側的中式庭園則展現迥異風情,曲池拱橋流露中國風,讓人流連忘返。 官邸老建築也是別具創意的婚紗攝影點,凱歌堂是過去蔣公與夫人作禮拜的地方,蔣家後代都在此完成婚禮,新蘭亭是中國傳統四角亭,慈雲亭為二層樓的方形涼亭,都是不錯的賞景地點。
專題

龍騰斷橋

台鐵舊山線龍騰斷橋,由勝興車站往南約4公里,建於1906年的龍騰斷橋是用清水磚蓋的六柱四孔橋,在民國24年4月21日清晨,台灣中部大地震震毀,當時震央即在關刀山附近,三義地區受災慘重,震後在原橋西側,另建新橋,遺下拱型橋柱,即是現今的龍騰斷橋。而北斷橋在921後又斷了一根柱子,南斷橋已被樹木遮蓋住了,幾道殘柱,屹立青山翠谷。橋雖已傾,但橋柱形貌極美,是知名的龍騰斷橋,每逢假日吸引觀光人潮。龍騰斷橋已成為三義鄉重要觀光景點。
專題

三峽--老街

台北縣三峽鎮早在明末清初就已開墾,以茶葉、樟腦、木材及可製成染料的「大菁」,從現今三峽民權老街運上船,老街以巴洛克式建築為特色,還有相連不斷的紅磚拱廊、石板路,因老街後來逐漸髒亂、沒落,行政院文建會補助3億元,由縣府與三峽鎮公所於93年起,全面整修老街100多棟建築、街道,在2007年2月10日全面整修完成,重現老街昔日風華,吸引不少逛街人潮,重振老街商機。 老街全長約200公尺,老街房子上的刻字代表姓氏、姓名、行業或店號,行業當中以刻有「染」字的染店最多,其他還有雜貨舖、油行、酒樓、茶行、米粉店等,商家的店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是以往商家做生意時普遍使用的宣傳手法。 老街上有不少民俗藝品店,如傳統童玩、骨董、家具、茶莊等,一幢幢紅磚拱廊建築、巴洛克式立面牌樓,還有許多難得一見的傳統老行業,走入老街,懷舊風情十分有特色。
專題

自來水博物館

位於台北市汀洲路的自來水博物館,館內最具特色的是唧筒室。民國前四年興建,將近百年歷史,於民國82年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是日本據台後,由歐洲工程技師引進的新古典主義形式建築,融合古希臘、羅馬及巴洛克等建築風格。博物館建築的正立面,有一長串半圓弧形的列柱,後方整排外開式的綠色木窗櫺,坐在充滿歷史痕跡的洗石階梯上,斑駁又帶點裂痕的列柱將景深拉得深又廣是拍照的絕佳景點。博物館建築的正立面擁有勳章飾的山牆,與花草牆飾等,歐洲風情濃厚,亦是不錯的拍照景點。另外,館區內有多樣的親水設施,尤其在水鄉庭園親水池水中,水柱變化多端適合親子同遊,在夏天是很受小孩子們歡迎的喔!
專題

鶯歌陶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