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古蹟 共 39個專題
滬尾砲台建於一八八四年,為當時台灣巡撫劉銘傳聘請德國工程師鮑恩士建造,距今已一百一十三年,為二重方型城堡,外城以泥土堆積三丈高,內牆以三合土築成,內甬道相通營房,砲台工程浩大,為清代現代化的重要防禦設施,內城門上劉銘傳所題「北門鎖鑰」四字彌足珍貴,光復後砲台由國軍駐守,民國七十四年底列為國家二級古蹟。縣府民政局指出,滬尾砲台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例假日隔日公休,免費參觀,民眾除可思古幽情外,尚有百幅砲台、淡水文獻圖片及中法戰爭滬尾之役模型陳列於甬道內。
億載金城,又稱「二鯤鯓砲台」或 「安平大砲台」,因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題額:「億載金城」,故俗稱億載金城。億載金城的創建,原是為了對抗因牡丹社事件而犯台的日本軍隊; 日軍侵台後,台灣軍情吃緊,清廷對外嚴辭譴責日人侵略行為,並於西元1874年(清同治13年) 對內調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籌辦海防,沈氏遂奏請興建砲台以固海口、護衛府城。
砲台在西元1876年﹝光緒二年﹞完工, 沈葆楨親題「億載金城」、「萬流砥柱」八字,分置內外門額,氣勢雄渾,護土不讓。砲台西側立有沈葆楨銅像,讓訪客在遊賞古蹟之餘,也順道憑弔這位對台灣近代建設頗有功業的清代大臣。億載金城佔地廣達3公頃多,由法國工程師設計完成。形制上,屬於西洋稜堡式的方形砲台,四角凸出,中央內凹。如今已列為一級古蹟的億載金城,外圍城高約2公尺,城垣四周有護城河,林木茂密,由紅磚砌成的圓拱城門則高5公尺,穿過圓拱門,城內所見是綠草如茵,平坦寬廣,並有沈葆禎的紀念銅像及仿製的古炮。
勝興車站至今有近百年歷史;前身是1903年日本人建的「十六份信號所」,車站主體建於1912年,和洋式建築由福州杉建成,不用一根鐵釘,接榫技術要得。是西部縱貫鐵路的最高點,標高402公尺,周邊有9座青翠山峰,車站位於山谷中央,過去火車過完一個山洞又一個山洞,停靠在勝興車站時,總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嘆。因鐵路雙軌化,將山線鐵路拉直,勝興車站於民國87年停駛,現已成著名觀光景點,更是新人拍攝婚紗好去處,遊客除發思古悠幽情外,可或站、或躺、或站在鐵軌上拍照,不必擔心火車呼嘯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