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與建設 共 17個專題
1960年5月9日,東西橫貫公路(中橫)通車,一輛金馬號班車沿著懸崖峭壁行駛。這項挑戰天險的艱巨工程貫穿中央山脈,1956年7月7日從東西岸同時開工,動員上萬榮民,上千人死傷。 中橫沿途景觀四季多變,是早年台灣八景之一,但受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及2004年「七二水災」影響,沿途地質嚴重破壞,部分路段被迫封閉休養生息,是否修護仍爭議不休。
為解決石門地區灌溉防洪問題,政府遂著手興建石門水庫工程,於民國45年7月開始動工,工期歷時8載,於民國53年6月竣工,建設經費約新台幣32億元。石門水庫為台灣第一座多功能水庫,落成後為週邊帶來許多效益,諸如給水、發電、灌溉等;自營運以來,無論是在農、工業的發展上,或是防止水、旱災方面,都給與相當大的幫助。竣工儀式於6月14日上午,在桃園縣龍潭鄉石門大壩舉行,由時任副總統的陳誠親自主持,立法院院長黃國書等分別蒞臨發表演說,現場中外嘉賓雲集。
1955年2月24日,橫跨台北市中山北路平交道的「復興橋」通車。橋上站滿觀禮的政要、憲警和大批民眾,擠得水泄不通;橋下正有蒸汽火車冒著黑煙通過,彷彿也來慶祝。
復興橋除了是第一座立體交叉橋梁,當時也具有國安意義:因為總統蔣中正上下班都行經中山北路,車隊常在此因等火車而受阻,不無安全顧慮,於1995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