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軍事 22個專題

專題

總統選舉

中華民國早期選舉為中華民國首次依照憲法舉行的總統選舉,選舉方式是由具有民意基礎的國民大會(以下簡稱國大代表)進行投票的間接選舉。
專題

反共義士李顯斌投誠

反共義士是中華民國遷往臺灣後使用的一個歷史名詞,指以特定方式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投奔中華民國的軍人或者平民。1965年11月11日李顯斌、李才旺及廉保生駕伊爾-28轟炸機(伊留申型噴射轟炸機),從杭州筧橋起飛,降落於桃園。
專題

空軍節

八一四空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淞滬會戰期間,國民革命軍空軍和日本帝國陸軍戰機之間的一次空戰,時間發生在1937年8月14日,因而得名。1940年,國民政府爲了紀念此次空戰,決定將每年8月14日定為「八一四空軍節」。
專題

萬安演習

萬安防空演習依《國防法》及《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規範,自1978年起,每年舉行一次,係為加強軍民防空戰備,提高軍民防空警覺,強化遭敵空襲時之防空應變能力。防空疏散避難,為期30分鐘,自發放緊急警報起,至發布解除警報信號為止。
專題

美麗島事件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以慶祝世界人權日為由,向高雄第一分局提出集會申請,但未獲批准,9日當天,當局發布將於高雄進行宵禁演習,警方同時將觸角伸向美麗島雜誌服務處,企圖嚴加管控,但累積已久的能量早已無法抵擋,遊行活動勢在必行。10日當天,事前申請的集會場地早已遭封鎖,施明德與姚嘉文轉而將大隊人馬帶向中山一路與中正四路的大圓環集合,期間,黃信介和姚嘉文試圖與警方談判未果,晚間八時場邊的鎮暴車突冒出疑似催淚氣體,現場陷入一片混亂,棍棒、石塊齊飛,眼看這失控局面,張俊宏等企圖疏散人群,但為時已晚,混戰持續至深夜才告終,事件史稱「高雄事件」、「美麗島事件」。
專題

六四天安門事件

六四天安門起源於1989年4月15日,一場由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悼念主張改革及自由開放的前中共總書記逝世的活動,因遭到中國官方禁止進而衍生成示威遊行。5月4日,近三十萬學生舉行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遊行,北京學生對話代表團要求官方正確評價此次學運與深化改革,時任中央委員總書記的趙紫陽允諾推行經濟與政治改革,卻在隨後趙紫陽的權利遭架空而落空。5月13日,千名學生開始於天安門廣場絕食靜坐,數日內天安門廣場聲援群眾增至數十萬,中國官方於5月20日宣布戒嚴,至6月4日大批坦克及裝甲車駛向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及市民,造成群眾極大傷亡,事件在許多民眾死傷與流亡、以及部分軍人傷亡後,示威活動宣告結束。
專題

海軍陸戰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為我國海軍轄下的兩棲武裝部隊,其負責任務包括:地面作戰、船上作戰、兩棲作戰、反登陸作戰、奪島作戰、臺灣本島及外島守備、軍事設施防衛等,另編制有陸戰特勤隊專職臺灣南部反劫船及反恐等任務,在戰爭時也有快速反應及戰力保存的功能。
專題

林宅血案

1979年12月,黨外人士林義雄因美麗島事件收押入獄,在隔年的2月28日中午,林義雄高齡六十歲的母親林游阿妹,及其七歲雙胞胎幼女林亮均、林亭均遭兇嫌刺殺,慘死於家中。長女林奐均下課返家,遭兇徒連刺六刀重傷,經急救後脫險,林妻方素敏因至監獄探視林義雄逃過一劫。事件發生後,社會為之震動,時任總統蔣經國曾下令警總迅速破獲林宅血案,警總懸賞200萬通緝凶犯,但案犯迄未抓獲。全案懸宕多年,證據有所缺漏,專案小組於辦案上多遇瓶頸,至今已成懸案。
專題

228事件

228事件是台灣於1947年2月底發生的大規模民眾反抗政府事件,以1947年2月27日發生在台北市的一件私菸查緝血案為導火線,引發民眾對抗政府的政治性運動,死傷人數至今不明。1987年2月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成立,並於同年2月28日舉辦台灣在事件發生後40年來首次公開祭拜228事件受難者的儀式。1995年,總統李登輝代表政府向228事件的受難者家屬公開道歉,並公布《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將每年2月28日訂為「和平紀念日」。1996年,台北市長陳水扁將2月28日訂為台北市的假日,並將228事件主要發生地點之一的台北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且於公園內設立紀念館及紀念碑。
專題

軍人節

軍人節是紀念國軍的日子,原先中華民國各種軍種的節日並不是在同一天,為了統一各軍種的節日,國防部於1955年擇定對日抗戰勝利的9月3日作為三軍共同慶祝的軍人節,並在軍人節當天於台北市圓山的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中樞秋祭,由政府要員代表全體人民向奉祀祠內的殉職軍人致上敬意。
專題

雷虎特技小組

雷虎特技小組於1953年在台南空軍基地成立,為我國空軍之下的特技小組,成立初期以兼具戰鬥及特技表演任務為主,先後更換過F-84G雷霆機、F-86F軍刀機、F-5A戰鬥機、F-5E戰鬥機作為表演機,1988年解除戰鬥任務,轉隸屬空軍官校,由資深飛行教官進行任務編組,致力於鑽研倒飛、俯衝、炸彈開花等各種高難度飛行特技,並首度以國人自製的AT-3噴射教練機取代戰鬥機進行表演,1989年移至高雄空軍官校,至今成立屆滿60周年。
專題

五二○事件

早期,台美貿易談判中,為紓解美方壓力,不得不擴大開放農產進口,對台灣農業造成不小傷害,因而在解除戒嚴後,各式農民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88年5月20日,由「雲林縣農民權益促進會」發起的農民運動,在總指揮林國華帶領下,上千農民走上街頭,過程中,警民發生激烈衝突,石塊、棍棒、汽油彈滿場飛,雙方對峙至翌日清晨,在憲警人員強烈趨離、逮捕130多人後落幕。事發後,「石頭預謀」、「假農民滋事」傳言不斷,各界對該起暴力事件撻伐聲浪高漲,總計80多人被判刑。變調的農民運動雖付出慘痛代價,但當時提出的七項訴求,在農保上路後陸續實現三項,事件又稱「五二○事件」、「五二○農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