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共 63個專題
中華民國政府為紀念西元1911年(民國前一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三月廿九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為國殉難的72位烈士(後代史學家考證結果,共86人),而設立青年節。
1943年3月29日,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召開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認為黃花崗烈士的事蹟更勝於五四運動,因此定此日為青年節,成為今日329青年節的由來。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公布此日為革命先烈紀念日,自此中華民國春殤定為此日(秋殤為9月3日軍人節)。
還我客家話運動,又稱還我母語運動,是一場於1988年12月28日在台北市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目的是希望讓台灣客家話可以在公開媒體中使用。運動的主要發起者為林光華、邱榮舉等人,他們一同抗議《廣播電視法》對方言節目處處限制,要求電視台製播客語節目,重建多元化、開放的新語言政策。遊行者戴著口罩並高舉孫中山遺照,由孫中山擔任名譽總領隊,遊行文宣為:「如果國父孫中山還活著的話,他上電視也不能說自己的客家話。」
王曉民(1946年5月13日-2010年3月),是二戰後台灣第一個受社會廣泛注目的植物人。1963年,王曉民在台灣省立台北第二女中(今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擔任管樂隊指揮,於同年9月17日時騎腳踏車經過今台北市八德路敦化南路口附近,遭計程車追撞而成為植物人,直到逝世都未清醒。
蔣公誕辰紀念日,是中華民國政府為紀念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中正於1887年10月31日出生而設立的節日。為每年的10月31日。
體育節是用來提倡全民健身的節日。清朝末年,由於鴉片傳入中國,國人染上吸食鴉片的壞習慣,導致整天精神不振,無心工作,國家由盛轉衰最後走向滅亡。而外國人也恥笑為「東亞病夫」,積弱不振。民國後,政府為了提倡全民運動,改變外國人對我國人民的不良印象,所以在民國三十一年將國曆九月九日訂為「體育節」。
1984年1月28日,台灣第一間麥當勞開設在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由孫大強家族引進,為當時台灣餐飲業投下一顆震撼彈。
泰國國王蒲美蓬偕王后,1963年6月5日乘專機訪台4天,成為泰國史上第一個訪問中華民國的帝王。
西元1839/6/3林則徐在廣東虎門焚燒收繳的鴉片,經過了40多天才將所有的鴉片全部銷毀,為了紀念這一天,將6/3訂為我國的禁煙節。
五月一號勞動節通常是年度性與全球性的節日,目的是為了慶祝勞動階級對社會和經濟所做的貢獻。
「藝術」有眾多形式,以音樂、以文學、以工藝、以美術,也包括相當貼近我們生活的戲劇。民國33年,教育部及社會部共同核定,每年的2月15日為「戲劇節」,起源自對日抗戰期間的戲劇工作者,有感人民生活艱苦,義務擔起宣傳抗敵責任,巡迴演出各齣愛國劇碼,激勵軍人士氣、也給予民眾精神慰藉,讓人看見戲劇的豐富及力量。
民國三十(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二日,當時國民政府農林部在戰時首都重慶,舉行第一次全國農林行政會議。出席代表一致認為中國以農立國,應規定節日讓農民紀念慶祝同時舉辦各種競賽頒獎,鼓勵農業改進,當經決議,定每年立春日(國曆二月四日前後)為農民節,呈奉行政院核定公布。
一月一日元旦,這個日子在早期台灣更具意義的是「開國紀念日」。在西元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這天,國父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而在中華民國推翻清朝、抗日勝利後,一月一日也成了慶祝國家誕生的日子。
早期的台灣尚未有「跨年」觀念,民眾會於一月一日的清晨聚集在總統府的廣場前,參加升旗典禮,向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致敬,並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