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共 63個專題
聖誕節是基督教三大節慶之一,早期的台灣民眾看待耶誕節,就像是在看基督教徒慶祝耶穌誕生大拜拜的感覺。然而,隨著戰後美國國力的擴張,台灣與美方交流的頻繁,台灣民間也開始跟著慶祝聖誕節,寄聖誕卡、裝聖誕樹、交換禮物、年輕人甚至辦起聖誕舞會。
直至今日,聖誕節已是一個台灣人會狂歡、慶祝、團聚的浪漫節日,每當聖誕節一到,各地都在流行聖誕點燈,聖誕樹不僅一年比一年大,也更具有創意。
10月25日臺灣光復節,是慶祝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的節日。最初臺灣由清朝管轄,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朝在戰敗後便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臺灣才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並在隔年將10月25日訂為台灣光復節。
國慶日,是中華民國的革命紀念日,因訂於10月10日所以又稱為雙十節,源自1911年10月10日的中國武昌起義,那是一場為了推翻清朝統治而發起的革命行動,在武昌起義後,中國各地紛紛響應革命行動,最終成功推翻清朝統治,並在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在每年國慶日當天,總統府前的廣場都會舉辦升旗典禮及閱兵大典,典禮上除了國軍表演,還會有來自各界的表演、遊行,直到晚上施放國慶煙火,為整日的慶祝活動畫上完美的句點。
農曆九月初九,因為重九又稱重陽節,各縣市政府大多會在重陽節這天發放敬老禮金,並舉行重陽晚會、吃壽麵等敬老活動,也被稱為敬老節、老人節,而依民間習俗,有在重陽節當日祭祖、登高的風俗,因此又稱為登高節。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為傳統節日的中秋節,中秋節的月亮滿圓,是一個象徵著團圓的時節,同時也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在這一天大家會團聚在一起進行賞月、吃月餅、柚子、烤肉等活動。
1987年,中油公司與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在高雄煉油廠增設第五輕油裂解廠,簡稱五輕。五輕計畫於6月正式發佈,隨即在同年7月引發一連串抗爭運動,並於1990年5月6日,在政府同意下,針對後勁地區居民舉行五輕興建議題的公民投票。開票結果為60.8%堅決反對五輕興建,但此結果並未對五輕興建造成影響,中油承諾給予回饋金,並於25年後遷廠。1990年9月,五輕正式動工,1994年完工啟用。啟用後,因油槽外溢、工廠爆炸等事件,陸續引發抗爭活動。
台灣於民國43年首度實施大學聯招,當時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學院、省立台中農學院及省立台南工學院等校皆加入聯招,私立大學及專校則於民國45年加入大專聯招,並分甲、乙、丙3組,直到民國61年,大學與專校分開聯招後才正式成為大學聯考。大學聯考原先採行「先填志願後考試」,民國73年改為「先考試後填志願」,並將考生分成為4個類組,考生可跨組考試,各大專院校科系也可自訂各考科的加權及高低分標準。民國78年,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正式成立,並於民國81年提出多元入學方案,研議廢除聯考,最終在民國91年廢除聯考,改採多元入學方案,大學聯考正式走入歷史。
警察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執行法令、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財產,需要有著任勞任怨的犧牲精神,因此又被稱為人民保母,為了感謝警察人員的終年辛勞,在1978年時任警政署長孔令晟推動屬於警察的節日,並因警察法是在1953年6月15日公布施行,而選定6月15日這一天為警察節,從1979年開始,警政署在每年的警察節都會檢討警政工作的得失並表揚盡職的警察,也會透過舉行各種活動與民眾交流,建立良好的警民關係。
每年農曆5月初5端午節源自於對惡日的禁忌,因此端午習俗諸如飲用午時水、掛艾草、佩戴香包、午時立蛋等多有驅毒避邪之意,後來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農曆5月初5這天投江自盡,漁夫為避免屈原遺體被魚蝦食用,將粽子丟入江中,讓魚蝦飽食一頓,並划舟尋屈原遺體,吃粽子、划龍舟習俗也被保留至今,深植民間,成為國人在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辦的活動。
5月12日的國際護師節 (護士節)設立在南丁格爾生日這天,旨在紀念南丁格爾在護理學上的貢獻。除了紀念南丁格爾,護士節同時也在提倡護士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激勵護士們秉持此精神,協助患者康復、減輕痛苦,為人類健康盡心盡力、盡忠職守。而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點,便是在護師節這天感念護理人員,感謝他們平時不辭辛勞的付出與照顧。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為了感謝平時默默付出的母親們,各界會舉辦茶會、模範母親頒獎典禮等應景活動,也會舉行能夠親子同樂的園遊會、烹飪競賽,電信局更針對遠離家鄉來到台灣念書的留學生舉辦孝親活動,免費提供長途電話讓留學生問候母親,民眾也會在這天送母親一朵象徵母親節的康乃馨,藉由康乃馨及一聲「母親節快樂」表達對母親的無限謝意。
野百合學運是於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期間,由台灣學生自主發起的運動。在該次運動中,有將近六千名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抗議,共同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四大訴求。
此次學運為國民政府遷台以來規模最大的學生抗議行動,在該次學生運動後,時任總統李登輝依照當時對學生的承諾,召開國是會議,並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萬年國會」就此終結,台灣民主進入另一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