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63個專題

專題

保釣運動

釣漁台列嶼(日本稱為尖閣群島)的主權歸屬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於台灣與日本之間,早於1970年9月,美國發表釣魚台為琉球群島一部份的聲明,日本因此對釣魚台進行管轄並驅逐台灣的漁船,引發我國人民的不滿,認為無論從歷史、地理及使用角度而言釣魚台主權都應屬於台灣。1971年4月13日,台灣大學學生於校園公布欄內張貼手寫聲明海報,表明支持政府堅定釣魚台主權歸屬我國的立場,緊接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中興大學等多所學校的學生也紛紛為釣魚台主權發起靜坐及遊行請願。同年6月17日,台灣大學號召八百多位學生遊行至美國駐華大使館與日本駐華大使館遞交抗議書,針對美國與日本兩國簽署移轉琉球管轄權文件中,將釣魚台列嶼也列於其中一事,表示抗議。
專題

台鐵罷駛

1988年初台灣發生了首次大型工運罷工事件,火車司機員聯誼會針對勞工身分薪資認定及延時工資發放等議題,與資方進行協商未果,遂於5月1日勞動節當天以「集體休假」方式進行罷工,約有1400位的台鐵司機員一同響應。當日鐵路交通幾近停擺狀態,連帶的周邊公路系統也亂成一團,就台鐵方面,粗估損失超過3000萬元,事件直至2日才結束。過後不久,政府除同意將司機員納入勞基法保障,也追溯補發加班費至1984年。
專題

兒童節

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即將到來,在這專屬於小朋友的特別日子裡,隨處都能感受到歡樂氛圍。早些年在兒童節這一天,動物園、兒童樂園等都會舉辦系列慶祝活動,甚至祭出免費遊園優待,吸引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前往同樂;政府或學校單位也會舉辦應景活動,如健康寶寶比賽、兒童講演比賽,提供小小主角們一個最佳表演舞台,展現出最可愛、活潑的一面,並藉由活動頒獎表揚年度最佳模範兒童、健康兒童,讓小朋友度過最開心、歡樂的一天。
專題

清明節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根據節氣而定,大約落在每年國曆4月的4、5、6日之間,民國24年起,政府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清明節當天,民眾除了會準備供品在家祭祖外,也會擇日帶著牲禮、酒菜、鮮花、金銀紙、五色紙等上山「培墓」,將祖墳四周環境利用鐮刀稍做整理,利用小石塊將五色紙壓在祖墳上,再供上祭品拜后土、祖先,最後把鴨蛋打碎,將蛋殼撒在墳上,象徵脫殼新生,焚燒紙錢、放鞭炮後儀式才告一段落。「百善孝為先」,無論是祭祖、掃墓,都是在傳達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展現孝道之意,長久以來一直被民眾視為重要的文化習俗之一。
專題

愛國獎券

今年農曆春節民眾一窩蜂的搶購樂透彩,盛況空前,這股熱潮不禁讓人回想起五、六○年代,為挹注財政而發行的「愛國獎券」,當時經濟環境不佳,娛樂活動又少,所以當首期開出最高新台幣20萬元的天文數字後,立刻吸引大家的目光,不少人都抱著一夜致富的美夢,瘋狂搶購獎券,導致賭博風氣大盛;爾後延伸出的「大家樂」更讓不少人沉迷到傾家蕩產的地步,社會漸而出現討論「獎券存廢」的聲音。民國76年,省主席邱創煥毅然宣佈在發行完1171期的獎券後,全面暫停發行,盼能遏止簽賭歪風,就此,紅極一時的「愛國獎券」正式走入歷史。
專題

中國小姐

1960年台灣首度舉辦了選美活動,前後歷經四次甄選,才從百餘位參選佳麗中挑出一名,她便是家喻戶曉的首屆中國小姐─林靜宜。截至1965年,一共進行了四屆選拔,選出十位中國小姐,在當時,每位佳麗皆身負重任,被國家賦予促進國民外交及宣慰僑胞等任務,她們所到之處總是能吸引眾人目光。爾後因主辦單位財務狀況不加,加上社會普遍認為選美易帶起女子追逐名利歪風,辦了四屆後即戛然而止。
專題

懷舊童趣

近來復古風大盛,富含古早味的懷舊小物商店林立,彈珠、毽子、竹筷槍、蚱蜢吹笛、陀螺、扯鈴樣樣都有,連小零嘴口哨糖、酸梅麥芽糖、蜜餞等都樣樣齊全,這些都是早期台灣農業社會中最HITO的喔!不同於現在的小孩,童年往往都在滑手機、玩電腦中度過,這些最純粹、歡愉的美好童年時光,相信早已深埋於四、五年級生的回憶中,就讓我們跟著老照片的腳步一同來回味吧!
專題

魯凱族

屏東縣的霧台部落是魯凱族的原鄉之一,聚落內魯凱色彩濃厚,素有「魯凱族聖地」之稱。當地的建築不同於一般仰賴鋼筋水泥建成的房屋,魯凱先民就地取材,將石材加工成片狀後,堆砌出一個冬暖夏涼的舒適空間,這便是魯凱族著名的「石板屋」。婦女拿手的手工編織、刺繡藝品;男子們的石雕、工藝技術皆相當精湛,藝品上大都可見印有祖靈象徵的百步蛇圖騰,對祖先崇敬之意不言而喻。提到魯凱,不可不提每年國曆8月15日前後舉行的豐年祭,山地歌舞表演、百米賽、「達賴西」盪鞦韆賽...,及通宵達旦的聯歡晚會,可說是熱鬧非凡。
專題

達悟族

達悟族舊稱雅美族,是唯一一支分布於台灣離島─蘭嶼,同時也是台灣原住民中少數靠海維生的族群,獨特的海洋文化衍生出丁字褲、拼板舟等頗具特色的文物,其中,每年2至6月間舉行的飛魚祭,更是族人間的年度盛事,相傳只要在飛魚祭結束前,將補回的漁獲全數分食完,來年即可享有滿滿收獲,特有的「飛魚文化」是該族的一大特色。
專題

元宵花燈特輯

農曆春節剛過,緊接著就要迎接元宵的到來,今年的台北燈節首移師花博圓山及美術園區舉辦,主燈「蛇斑斑」將從明(21)日起,一路陪伴大家至3月3日。自古以來有關元宵節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說為人民持火趕蟲獸,祈獲好收成;另則是漢武帝十分相信太一神,每逢正月十五必用盛大燈火祭祀,後形成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鬧元宵少不了的猜燈謎活動,更是從宋朝時開始廣為流傳。時至今日,元宵節除吃湯圓、舞獅、猜燈謎外,花燈的製作越發精巧,街道上張燈結綵的美麗景象,更是令人目不暇給。
專題

傳統婚禮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電影拍攝傳統婚禮總喜歡用這句台詞帶過所有的繁文縟節,但你可知那繁複的儀式背後,代表著甚麼意義?新郎著長袍馬褂、騎著駿馬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則著鳳冠霞披等候佳人到來,拜別父母、蓋上紅蓋頭後,搭著良辰吉時走上大紅花轎,丟下扇子象徵丟掉壞脾氣;到達夫家,由媒婆扶出花轎,先從畫有八卦及太極圖的米篩下走過,過門前再採破瓦片,象徵避邪納吉,進門後,新人一同吃下喜氣的紅湯圓,象徵婚姻團圓、圓滿,儀式才算大功告成。
專題

大象林旺

林旺(1917年10月29日-2003年2月26日),是一頭曾於二次大戰期間在日軍、中國遠征軍中服役的緬甸籍戰象,後來隨著孫立人將軍遷往臺灣,安置在臺北市立動物園。牠有大半生都是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度過,無庸置疑的是臺灣最有人氣及名氣的動物,並且成為許多台灣民眾兒時的共同回憶,大家都叫牠「林旺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