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56個專題

專題

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身廣西桂林等地的知名文學家、劇作家等,代表作有小說集《臺北人》、長篇小說《孽子》等,亦致力於崑曲文化的保存與推廣,父親是白崇禧。
專題

蘇南成

蘇南成(1936年1月14日-2014年9月2日),外號「蘇大頭」,台南市人。曾先後出任台南市市長、高雄市市長、國民大會代表、第三屆國大議長,在政壇吒叱一時,於國大延任案後淡出台北政壇,返回台南。晚年致力於兩岸交流,2013年創辦「台灣海峽兩岸文教經貿宗教交流協會」。2014年5月第四度中風住院,同年9月2日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家中,享壽78歲。
專題

葉石濤

葉石濤(1925年11月1日-2008年12月11日),出身台灣台南市白金町(打銀街)。台灣當代文學作家,創作以小說與評論為主,散文及翻譯為輔。葉石濤橫跨日治與戰後兩個世代,小學前曾接受兩年漢文私塾教育,畢業於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歷任日本作家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的助理編輯。戰後擔任國小教師46年。1965年一度辭教職,進入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特別師範科就讀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專題

琦君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臺灣作家,本名潘希珍,字希珍,小名春英,筆名琦君,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人(今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琦君的作品以散文為主,由於琦君的散文大多是描寫她自己從年幼到老年的生活,因此相當受歡迎,亦涵括小說、評論、合集、論述、翻譯及兒童文學和繪本,其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多國語言。琦君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琦君的散文寫作的風格以溫柔敦厚見長,多是懷舊文學作品,多次被選入臺灣高中、國中國文課本,小說《橘子紅了》曾被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改拍為電視劇。
專題

鍾肇政

鍾肇政(1925年1月20日-2020年5月16日),台灣小說作家,為台灣客家人,生於日治時期臺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今屬桃園市龍潭區)。在台尊稱其為台灣文學之母,與賴和相互輝映。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兩人被並稱為「北鍾南葉」。1960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聯合報》,1961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里」、「流雲」,開啟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
專題

羅蘭

羅蘭(1919年10月10日-2015年8月29日) ,本名靳佩芬,河北寧河人,臺灣女廣播人、作家。44歲才出版第一部散文集《羅蘭小語》,被稱為「屬於秋天的作家」。1969年以《羅蘭散文》獲第四屆中山文藝獎散文獎項。1970年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訪問。1979年獲教育部社會教育獎,及愛書人倉頡獎。1994年第29屆金鐘獎獲廣播金鐘獎。1995年以《歲月沉沙三部曲》獲第二十一屆國家文藝獎的傳記文學類獎。
專題

林海音

林海音(1918年4月2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出生於日本大阪,原籍台灣新竹州竹南郡頭分街(今苗栗縣頭份鎮),屬於半唐山本省人,4歲前居住在母親故鄉臺北州海山郡板橋街(今新北市板橋區),後遷居北京至成年,臺灣文學作家、編輯,提攜了大量台灣的文學青年。成名作為小說《城南舊事》。曾任北平世界日報記者、編輯,後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後跟著回到臺灣,之後曾任國語日報編輯、聯合報副刊主編,主要成就有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終身成就獎和第二屆扶輪社文學獎。身為編輯的林海音,除了致力於發掘優秀的寫作人才並鼓勵停筆多年的日治時期作家重新寫作,同時也曾受聘於省教育廳及國立編譯館編輯兒童讀物與編寫小學國語教科書,於語文教育上貢獻許多。而身為作家的林海音除了寫小說外,另有創作散文、兒童文學等。她也在1967年創立《純文學》月刊,隔年創立《純文學》出版社,堪稱臺灣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在2001年因病逝世於台北。四十餘年來,林海音與其作家丈夫何凡(夏承楹)從事編輯、寫作、出版三項工作,從未間斷,對台灣現代文學的推展,深具影響。
專題

傅聰

傅聰 (1934年3月10日-2020年12月28日),上海人,亞裔英國籍鋼琴家。有「鋼琴詩人」的美譽。他的父親是中國著名翻譯家、作家傅雷。傅雷夫妻在中國文革初期雙雙自殺身亡。在華人世界,傅聰在音樂圈之外還因由傅雷夫婦二人寫給他和弟弟的書信組成出版的《傅雷家書》而為人熟知。2020年12月27日,媒體報導傅聰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28日傅聰因此病在英國倫敦逝世。
專題

七等生

七等生(1939年7月23日-2020年10月24日),本名劉武雄,台灣現代主義代表作家。苗栗縣通霄鎮人,為台北師範學院(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科校友(48級),同學席慕蓉、學長雷驤(47級)亦為作家。曾任小學教員。七等生作品以小說為主,以隱遁小角色作為抗議台灣社會總體壓力的象徵。代表作品有《我愛黑眼珠》、《沙河悲歌》、《重回沙河》等,其中《沙河悲歌》曾改編為電影。1985年獲第8屆吳三連獎文學獎小說類,2010年又獲得第14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2020年10月24日因癌症病逝,享壽81歲。
專題

許水德

許水德(1931年8月1日-2021年3月31日),祖籍金門縣,原籍澎湖縣,生於高雄市,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任臺灣省政府社會處處長、高雄市市長、臺北市市長、中華民國內政部部長、中華民國駐日代表、中國國民黨秘書長、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世新大學董事等要職。許水德是蔣經國在政治上起用的第二批臺灣本省籍青年。自創「水車哲學」。2021年3月31日因肺炎病逝於臺北市振興醫院,享耆壽91歲。
專題

李登輝

李登輝(1923年1月15日-2020年7月30日,生於日治臺灣臺北州淡水郡三芝莊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農業經濟學家出身,是臺灣政治人物。曾任農村復興委員會薦任官員、臺北市長、臺灣省政府主席、副總統等職,並於1988年至2000年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以及中國國民黨主席。
專題

朱銘

朱銘(1938年-),出生於苗栗通霄,本名朱川泰。15歲師從雕刻師李金川學習傳統廟宇的雕刻與繪畫,30歲則拜入台灣雕塑界大師楊英風門下,朱銘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的精神,逐漸發展出其獨特風格。朱銘除積極前往亞洲、歐美等地區舉辦展覽,並於1999年在新北市金山區創設台灣最大戶外美術館-朱銘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