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 共 18 張圖片
5326465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噶瑪蘭族人穿上首度曝光的「新娘裙」跳舞,還有3歲小妹妹搶鏡。
5326466
噶瑪蘭族的傳統服飾早已失傳,經過偕淑月(中)的考證,慢慢恢復。
5325842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噶瑪蘭族人昨天慶祝正名10年,部落頭目及耆老共同敬祖靈。記者邱立雅╱攝影
5325843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噶瑪蘭族頭目及祭司共同敬祖靈。記者邱立雅?攝影
5268320
花蓮噶瑪蘭族耆老回宜蘭打造的噶瑪蘭家屋,已移交給冬山河休閒農業區,將和當地套裝旅遊結合開放。記者廖雅欣?攝影
4641330
原住民文化園區,噶瑪蘭族傳統家屋昨天落成啟用,園區也在娜麓灣區生態館舉辦「部落香蕉絲特色文化產品與文化展覽活動」,展期至本月底。記者劉星君?攝影
4641329
原住民文化園區,噶瑪蘭族傳統家屋昨天落成啟用,園區也在娜麓灣區生態館舉辦「部落香蕉絲特色文化產品與文化展覽活動」,展期至本月底。記者劉星君?攝影
4512910
花蓮豐濱鄉噶瑪蘭族婦人林金花,將早期族人外出工作時攜帶的便當「阿里蓬蓬」改良後搬上餐桌,沒想到遊客吃完後相當喜愛,如今已成為豐濱著名的小吃。記者陳宇君?攝影
4512909
噶瑪蘭族傳統美食「阿里蓬蓬」,是以林投葉包裹香菇、芋頭及鹹肉等餡料,外觀像極了用樹葉編織的小包包,色香味俱全,充滿濃濃原住民風味。記者陳宇君?攝影
4200375
豐濱新社村噶瑪蘭族頭目潘金榮(右2)率族人為飛魚季祈福。記者洪肇君?攝影
3622507
來自花蓮、台東及台北等地的噶瑪蘭族後裔,昨天回宜蘭五結流流社,在傳統家屋前,群聚歌唱跳舞,紀念正名。記者廖雅欣?攝影
3494232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專任講師潘朝成與部落族人合力製作的噶瑪蘭族傳統獨木舟。記者張柏東?攝影
2504614
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族婦人林金花製作的「阿里蓬蓬」色香味俱全。記者張柏東?攝影
2342482
百年新社-噶瑪蘭族新故鄉與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合作「與部落結合」特展,昨日下午在順益台灣原住民舉行開幕記者會,圖為原住民手編織物品。 記者郭肇舫?攝影
2342484
噶瑪蘭族特展,昨日下午在順益台灣原住民舉行開幕記者會,圖為原住民手編的香蕉絲帽子、衣服與背袋,現場還有女祭司示範編織技藝 記者郭肇舫?攝影
噶瑪蘭族復名從70年代開始推動,一直到91年時才得到政府承認,正式列為台灣原住民第11族。 200多年前日據時期的噶瑪蘭族,曾是蘭陽平原的主人,建立了36個聚落,噶瑪蘭族因遭漢人壓迫,部分族人逐漸往花蓮、台東遷移;歷史上對噶瑪蘭族人數均曾統計過,在荷蘭人占據時期有九千六百七十人,到了清朝剩下五千五百四十人,一八九六年統計時只剩四千人。而以內政部統計人口成長計算,從一九零五年至一九九五年九族人口約成長十倍,以此推估目前噶瑪蘭族人口至少應有四萬人,花蓮縣是全國噶瑪蘭族人數最多,語言、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區。
全選
追蹤
採購
下載
全選
追蹤
採購
下載